早产儿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、在宫内被感染,其死亡率约为12.7%—20.8%。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,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较大提高,但远期的并发症是一个很大问题,如脑瘫、智力低下、免疫功能不良、视神经发育异常、听力障碍、慢性心肺肾疾病等,使得患儿终身生活质量低下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。
“过去,我们吃得差,怀孕时还照常上班,我生了5个孩子,都是足月生的。现在的人怎么这容易是产呢?”在医院病房照顾早产儿媳的刘婆婆说,和儿媳一个病房4个产妇,两个早产。
“早产既有孕妇的原因,也有胎儿及胎盘方面的原因。”杜玉开说,孕妇合并急性或慢性疾病,如病毒性肝炎、尿路感染、心脏病、糖尿病、严重贫血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;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、子宫颈长度过短、纵隔子宫、子宫颈松弛、子宫肌瘤等以及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、前置胎盘和胎盘早期剥离等,均可导致早产。胎儿及胎盘因素主要有羊水过多或过少、多胎妊娠、宫内感染、母儿血型不合、胎盘功能不全等。
医师表示,早产不断“走高”,与现代人生活方式也有一定关系:
·婚前性生活人流:可导致宫颈松弛、生殖道感染,从而引起早产。越早发生的早产,感染所占的比例越高,30周之前发生的早产,80%是由感染引起的。
·人工助孕:随着人工助孕技术的发展和滥用促排卵药物,多胞胎妊娠增多而致早产。统计显示,服用促排卵药物的孕妇早产率在40%-50%。
·营养过剩、运动过少:从医学角度讲,孕妇平均体重增长应该在12.5公斤以内。因为营养过剩、运动过少,目前我国约有73%的孕妇体重增加超过了世卫组织的标准。孕妇体重超标,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较正常孕妇增加1.5—20倍,妊娠高血压及闭关的发生率增加2—20倍,早产发生风险增加60%。
·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方式:严重的二手烟、饮酒、久坐不动、夜生活等,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早产。同样,怀孕晚期同房或运动过度,也有可能造成早产。
·年龄及心理因素:孕妇年龄低于20岁或超过35岁,以及压力过大、紧张等心理因素,也是引起早产的重要原因。
我国传统生活方式确可减少早产
医师医师表示,我国传统生活方式确可减少早产。
医师说,92%的中国女性生育孩子的年龄在22岁-35岁之间,这是较好的生育年龄段。而且我国传统生活方式中,女性吸烟率低,婚前性生活少,都可避免早产的发生。”一项新的研究发现,孕妇在妊娠期的初2/3时间内进行合理运动可降低早产的危险。孕早期运动者早产危险减少20%,孕中期运动者减少48%。”
医师提醒,一旦出现早产迹象应马上卧床休息,并且取左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供血量;有条件应住院保胎。家庭、社会也应给予孕妇特殊关怀,尤其是丈夫、家人的体贴、关心,能帮助孕妇减轻或消除不健康的心理症状。孕妇本身也应做好自我调节,注意营养,充分休息,平时多散散步、听听音乐、想一些美好的事情,做一个快乐的“准妈妈”。